实践检验真理:直到2003年时小岗村依然很贫穷

本文网址:http://news.backchina.com/2009/11/11/gb2312_63569.html
  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沈浩在小岗村租住的民房内猝死的消息,通过媒体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。不少人据此提出质疑,认为小岗村这个“典型”不是靠农民自己干起来的,而是靠上级扶持发展的。昨天( 11月9日 )上午,笔者撰写的《小岗村的“能人”都跑哪儿去了?》一文贴出后,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。绝大多数网友赞同笔者意见,但也有少数人表示怀疑。他们认为网上流传的消息都是左派人士编造的,是别有用心的人对小岗村的恶意污蔑。  

  几十年来,改革开放的吹鼓手和“精英”们,一直都在恬不知耻地宣传:小岗村是在“大包干”以后自己干出来的。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?  

  巧得很,中国官方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社,昨天( 11月9日 )早晨发布了一条消息,题目是《“请让我们为他立座雕像”―小岗村村民追忆村党委书记沈浩》。这条消息无意中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。这些内幕不仅有力回击了改革“精英”们的无耻狡辩,也解开了一直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疑团。让我们原文引用其中的一段文字,看看人们传说的是不是事实,想一想人们怀疑的是否有道理。  

  新华社原文摘录:  

  “村民们告诉记者,沈浩刚到小岗村时,小岗很穷、很乱。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,低于全县平均水平,村集体欠债3万元,人心涣散,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‘两委’班子,村里乱建房、乱倒垃圾普遍,环境很差。这与‘中国改革第一村’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,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,严俊昌说,这并没有给小岗带来多大改变,村民们对下派干部不抱太大希望,沈浩2004年刚来时,大家也认为他是来‘镀金’的,并不信任。”  

  新华社的文章在这里告诉了人们三点信息:一,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,直到2003年时小岗村依然很贫穷,并没有因为“大包干”而富裕起来;二,该村实施“大包干”之后,人心涣散,多少年来没人管、没人问;三,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典型,多年来一直都是依靠上级下派干部维持的。  

  关于第一点,是小岗村农民自己承认的。他们说,党委书记“沈浩刚到小岗村时,小岗很穷、很乱。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,低于全县平均水平,村集体欠债3万元”。也就是说,小岗村尽管扛着“中国改革第一村”的光辉大旗,但20多年后,它不仅没有成为全国的农村富裕的典型,在当地也是非常落后的。落后到什么程度?落后到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”,还欠了3万元外债!  

  第二点,也是小岗村农民说的。到2003年时,“人心涣散,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‘两委’班子,村里乱建房、乱倒垃圾普遍,环境很差。这与‘中国改革第一村’的名气相比十分不相称”。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人们:“大包干”不仅无法凝聚人心,甚至还造成“人心涣散”。因为“多年没有选出‘两委’班子”,小岗村没人管、没人问,是一只无头苍蝇瞎飞乱撞。正是这种状况,才导致上级有关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改革开放的典型倒下来,只好采取下派干部扶持这一“注资输血”的办法。  

  第三点,该消息告诉人们:为树立这个改革开放的假典型,上级已经连续多年采取下派干部这一做法了。新华社的报道说得非常清楚: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,上级也曾多次下派干部到小岗”。看到没有,在沈浩没派到小岗村之前,这个村已经“多次下派干部”了。沈浩在小岗村呆了6年,加上沈浩之前的“多次下派”,我们完全可以认定:小岗村多年来都是靠下派干部扶持才支撑到今天的。  

  笔者引用的上述材料全部是新华社提供的,没做一个字的改动或删削。面对这些来自最权威部门的信息,那些一贯喜欢招摇撞骗的改革“精英”们还有什么话说没有?还有那些受到蒙蔽的不明真相的老百姓,这回总该相信了吧!

消息来源:万轩博客, 转载自倍可亲